大棚茄子病害识别及防治
茄子褐色轮纹病又称轮纹灰心病,主要为害叶片,初产生褐色至暗褐色圆形病斑,直径约2~15毫米,具同心轮纹,后期中心变成灰白色。如果空气干燥,后期病斑易破裂或穿孔。其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,病菌在阴湿条件下可进行多次侵染,从而导致该病的流行。
防治要先从种子做起,严格选用无病种子,并且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。生产中期要注意控制田间湿度,在保证基础棚温的条件下要及时通风。在该病发生初期,可喷施锰锌类药剂或多硫悬浮剂防治。为了不增加空气湿度,也可选择45%百菌清烟剂熏棚。
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,主要为害果实。果实受害多以下部老果较多,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小斑点,逐渐扩大并产生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。果实内部变黑腐烂且易脱落。病果落地后,由于潮湿可使全果腐烂遍生白霉,最后干缩成僵果。叶片被害,病部水浸状,褐色,有明显轮纹,潮湿时边缘不明显,扩展极快,病斑上生有稀疏的白色霉状物。干燥时病斑停止扩大,病部组织干枯。花被害,常在发病盛期,呈水浸状褐色湿腐,向下蔓延,常使嫩茎变褐腐烂,缢缩以致折断,上部叶片萎蔫下垂。幼苗受害,常发生猝倒现象,病部常产生白色絮状菌丝体。
此病在高温(28~30℃最适)、高湿、地势低洼、排水不良、过密、定植过迟、偏施氮肥、管理粗放、重茬、长果型品种发病较重。特别是在结果期、雨后暴晴,最易发病。在保护地湿度大,植株上有水(侵染水),空气相对湿度85%以上、气温25~35℃条件下,发病较迅速。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,借风、雨传播为害。
选用抗病品种,病害高发地区一般选用圆茄型,选择较高地势栽培。及时清除病果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。适当增施磷、钾肥,提高抗病性。与瓜类、豆类等蔬菜实行3~4年轮作。药剂防治。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,可选用25%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~1000倍液、58%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、每7天喷一次,连续喷药2~3次。
大棚设施栽培的茄子和地膜覆盖栽培的茄子极易暴发流行灰霉病,该病菌已对扑海因、速克灵等常用农药产生了较大的抗药性,增加了防治困难。现将该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。
生态防治法:这是控制大棚茄子灰霉病的有效途径。采用地膜全膜覆盖,使用大棚无滴膜,切忌大棚内只盖畦面,不盖畦沟。其次是结合变温管理,加强通风,当晴天上午棚温升到33℃时开始放风,中午和下午继续放风,保持棚湿25℃,湿度降到70%以下。当棚温降到20℃时关闭大棚,使大棚夜间温度保持在17℃,阴天打开两门通气。这样上午控温,下午控温,形成不利于灰霉病发生的环境。
机械防治法:在发病初期摘除病花瓣、病果、病叶,集中深埋,防治效果可达85%以上。
药剂防治法:定植前用万霉灵1000倍液喷洒定植苗,达到无病苗下田;蘸花时,在配制好的药水中加入腐霉利可湿性粉剂蘸花或涂抹;大棚茄子在发病初期或阴雨连绵的天气条件下,可以用枯黄毒琳叶面喷施,每亩40ml,在傍晚进行,次日通风,每隔7天一次。发病初期开始喷洒甲霜灵、恶霉灵、多霉灵等农药及时防治,每隔7天一次,连用2~3次。
因灰霉病容易产生抗药性,要坚持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的方针,尽量采用农业措施防治,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次数。农药必须轮换施用和混配施用,以利于延缓抗药性产生,提高防治效果,减轻损失。
药害造成叶斑
前段时间由于阴雨天气,大部分菜农对大棚茄子病害预防有所加强,因此菜农在用药防治时有意地缩短间隔期(有的菜农每隔2~3天就喷一次)和加大用药量,所以导致药害症状———茄子叶片产生许多不规则形褐色小斑点,尤其在叶片边缘部位。
针对该现象建议菜农朋友一定要合理用药,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或技术人员安排进行农药配比,并且每次用药间隔期限不短于7天。另外,如有药害严重的可喷施激发、碧生加芸苔素等来缓解药害,连续喷施2~3次即可。
茄子叶霉病主要为害茄子的叶和果实。叶片染病, 出现边缘不明显的褪绿斑点,病斑背面长有灰绿色霉层,致使叶片过早脱落。果实染病,病部呈黑色,革质,多从果柄蔓延下来,果实呈现白色斑块,成熟果实的病斑为黄色,下陷,后期逐渐变为黑色,最后果实成为僵果。
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,集中深埋或烧毁。栽植密度应适宜,雨后及时排水,降低田间湿度。
药剂防治: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%甲基硫菌灵·硫磺悬浮剂800倍液,每7天喷药1次,连喷2~3次。
- 上一篇:“十三五”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主要亮点 10/9
- 下一篇:秋冬重要茬口,蔬菜高产“必会技能”! 10/9